“水变大了、变清了、变好了!”作为黄河25年连续不断流的见证者,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(以下简称黄委)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利津水文站站长邢西金感慨地说。
“通过调水调沙和水资源科学调度管理,自2003年以来,利津水文站断面的输沙量逐年减少,输水量从过去每秒不足50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每秒100立方米以上,基本维持了下游的河槽冲刷平衡,有效保障了河道安澜和生态复苏。”邢西金说。
利津水文站断面的变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近年来,山东沿黄各地实施精准实时调度,强化水情演算,合理安排上下游、左右岸、河道内外用水需求,统筹配置生活、生产和生态用水,确保了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25年不断流、21年无预警。
黄河与名泉相拥相伴
站在黄河岸边的鹊山水库大坝上,济南市清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鹊山水库管理处主任门雪峰说:“鹊山水库满库容,可保证在黄河断流100天的情况下不间断向济南市供水。”
据了解,鹊山水库是为缓解济南市城市供水紧张而建设的一座调蓄水库,于2000年4月建成运行并向鹊华水厂送水。目前,日供水量最大达到65万立方米,年供水量超过1.6亿立方米,供水量占济南市总供水量的40%左右。
在鹊山水库上游不远处,还建有一座玉清湖引黄调蓄水库,通过北店子引黄闸实现黄河水入库。这两座水库被称为济南市的两大“水缸”,每天供应市区生活用水近100万立方米。
生生不息的黄河水对于济南已不可或缺。据介绍,1972年,黄河首次出现断流。自那年起到2003年,素有济南72名泉之冠美誉的趵突泉,每年都会被季节性停喷困扰。30余年间,趵突泉共停喷26次,最长停喷期达到两年半之久。为了从根本上破解社会发展与水资源需求以及泉水保护之间的矛盾,济南实施“引黄”和“封井”措施保泉。黄河与名泉相拥相伴,让此前累计“静止”548天的趵突泉重新喷涌起来,至今已连续活跃16年,打破了历史最长的喷涌纪录。
为华北地区和胶东半岛提供宝贵水资源
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水资源是最大的刚性约束。
20世纪90年代初,河北中南部面临缺水难题,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水利部批准,1993年1月30日首次引黄入冀开始——从位山引黄闸引水穿卫运河,入河北沧州、衡水等市县,至今年2月28日,总引水1.36亿立方米,有效缓解了河北东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。
在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位山村,聊城黄河河务局位山引黄闸管理所所长李辉告诉记者,位山引黄闸系国家一级建筑物,设计引水流量每秒240立方米,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,占聊城耕地面积的65%。该闸主要担负聊城市7个县(市、区)和3个市属开发区农业灌溉、骨干工业企业正常运行、100多万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城乡水系生态补水等供水任务,同时承担向河北雄安新区、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补给水源等跨流域调水任务。
为持续缓解河北水资源供需矛盾,改善白洋淀及沿线生态环境,位山闸陆续开展32次引黄入冀,累计引水64.91亿立方米。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在全力支持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同时,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。
黄河三角洲生态复苏
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,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。受自然条件限制,其地表水、地下水等水资源匮乏,黄河水一直是东营市的主水源。
上世纪70年代东营河口地区开始出现断流,至1999年,有22年出现断流共87次1090天。自1999年3月起,黄委对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。据统计,2008—2024年间,黄河累计向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9.85亿立方米。促进了保护区河—陆—滩—海水文连通更加畅通,湿地淡水更加充足,有力支持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良性修复。
“实施生态补水以来,黄河三角洲芦苇沼泽湿地面积持续上升,近海区域表层盐度降到了适宜水生生物生长的范围。”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、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说,监测结果显示,如今,保护区的鸟类增加到373种,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繁殖202巢,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余只,丹顶鹤越冬数量高达389只。